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媒体报道>>正文

 

【每日新报】京津冀三地青年展示精美非遗作品 当代年轻人为何迷上“非遗”?
2024-12-18 09:20  


爱看《甄嬛传》的人除了迷上“八百个心眼子”的剧情,也都惊艳于“娘娘们”华丽的服装和首饰,这些就用到了传统的“花丝镶嵌技艺”,这项工艺现在还进入了天津的高校,甚至帮助听力障碍的大学生夺得了全国大奖,并为他们的创业、就业打开一扇窗。


如今,年轻人越来越喜欢学习、研究那些蕴含着智慧与文化,体现着精湛技艺的“非遗”作品。“非遗”带给年轻人无限美的体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助力他们创业、求职、交友……年轻人也不断赋予“非遗”新的创意,二者的“双向奔赴”促成了有效、有益的传承。


花开无声 丝丝有情


由市教委、市残联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全国残疾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近日在津落幕。天津理工大学代表队的“花开无声—津派花丝工坊”项目获得了一等奖。


花丝镶嵌是一门古老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津派花丝制作技艺”2022年被列入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缀翠,是为一绝”,花丝镶嵌被誉为“燕京八绝”之一,如今它又有了新的“成绩”:走进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花开无声—津派花丝工坊”,工坊里展示着学生们精心设计的产品,精美花丝配饰,精细的缠花工艺,学生们用巧思配以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打磨出来的“宝贝”闪闪发光,照亮了学生们的未来。


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副教授刘虹介绍:“花开无声—津派花丝工坊,由我们学院与天津首饰厂合作,为怀揣梦想的听障学生,开辟成为设计师的一条新赛道。我们邀请非遗大师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分享技艺心得与创作经验,多次组织学生赴生产基地实习、参观,了解传统工艺。工坊成员将津派花丝制作技艺融入现代领域,将深厚独特的津派文化作为特色文化资源并转化为文化产品,实现艺术与生活的完美融合。校企合作构建出聋健融合的工作坊模式,促进非遗技艺的传承,助力听障大学生自主就业,带动文化创意、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这个项目借助互联网直播的优势发展传播非遗文化与手语文化,为听障人士开通更多的视野领域。”


团队成员朱明静现在是研二的学生,她表示:“我们工坊的成员通过与非遗传承人的交流、学习,深入了解这项传统工艺。大家一起调研、整理津派花丝纹样与形态设计等,共同挖掘津派文化与现代装饰艺术的可通之处,团队与非遗传承人将设计稿由想象变为现实,制作出精美绝伦的现代花丝首饰产品,并推向市场。自己有了参与实践的机会,掌握了一门技艺,对未来就业也更有信心。”


爱上非遗 生活增色


如今,“非遗”不再只是传承人坚守的一门传统手艺,而是走进大众生活,成为不少人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方式。特别是一直追求时尚的年轻人,现在却成了“非遗”的“粉丝”。随着“非遗”文化传播渠道的不断扩大,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有关“非遗”的精彩作品不断走红出圈。年轻人开始主动学习相关技能。目前在津城极受欢迎的“青年夜校”,与“非遗”相关的课程成为“主力”。通过学习,大批“业余非遗手艺人”凭着一腔挚爱,学到了一门技艺。他们探索制作富有创意、新意的“非遗”手工艺品,各种香包、漆扇、陶艺被展示在朋友圈;插花、制香、茶艺成为朋友间研究的话题;曲艺、戏法、古琴成为聚会上“显摆”的资本……年轻人给传统非遗文化赋予新时代的新内涵,成为非遗文化传承新力量。“非遗”也给他们忙碌的工作增添了无限情绪价值。


近日,本市还举办了“京津冀青年非遗体验营暨京津冀三地青年非遗传承人大会”。来自三地的60多名青年非遗传承人带来了精美的非遗作品进行展示,古法造纸技艺、传统拓印、杨柳青年画、葫芦烙画、百衲拼布技艺、内画、剪纸……样样精美,件件别致。大家分享了自己传承“非遗”的心路历程和面临的挑战。


今后,三地将在非遗项目保护、人才培养、市场推广等方面加强合作,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接触“非遗”,相信会有更多年轻人爱上“非遗”,让它给自己的生活添一分色彩,甚至帮助自己走出创业、就业的第一步。

关闭窗口